查看原文
其他

寻友记 | 张长献:守正出奇 精益求精

孙泳琳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校友名片

张长献,河南南阳人,中国农业大学1990届内燃机专业本科毕业生,高级工程师。曾就职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同期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洛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集团公司各种奖项多项。2004年辞职创办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特种农机装备的研制。公司研制提供的甘蔗收获机械化整套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中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题,促动了我国糖业的战略发展。

张长献在辰汉科技自主研发的甘蔗田间转运装载机前合影留念


打开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官网,一张占满整个页面的实景图片令人注目——蓝天白云,郁葱蔗林,一红一黄的两台甘蔗田间转运装载机正投入使用,毛笔书写的“中国特种农机装备创新制造中心”字样格外醒目。

为了打造出符合国情的高端农机装备,为了给国内蔗农提供甘蔗收获生产整套的机械化解决方案,张长献已经奋斗了十几年。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农民有很深的了解和感情,我想我要做农机,就要做好一点的,能用好用,让他们的农作不用再那么辛苦。”

初心至简,但坚守不易!“甜蜜事业”的背后其实是苦尽甘来。如今,辰汉科技已经成为国内甘蔗收获机领域的龙头企业,可张长献丝毫不敢松懈。他认为,心无旁骛专注于产品研究创新,精益求精提高产品性能及制造品质,是他作为一名农机制造者应有的担当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大学·奠定基础

“当时是扎实地学了一些专业知识”


 对于很多人来说,机械行业又苦又累,可张长献卯足了劲往里钻。“我当时就是想学机械,报考的学校全都选了机械相关的专业。”怀揣着对首都北京的憧憬,在老师的指导下,张长献填报了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后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内燃机专业。随后他如愿被农大录取,成为内燃机86班的一员。这颗甜蜜果实的种子,在大学时期,被潜心种下。

刚进入大学校园不到一个月,张长献就“中招”了当年流行的一种传染病。虽然被隔离在传染病医院,但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嫌弃,始终放心不下他,一遍遍地奔波于学校和医院之间。“出院之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言谈当中,张长献对他的班集体流落出了颇深的留念和感激之情。

提到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他感触最深的是班主任项廷英老师和党办派驻蹲班张树春老师的严格和关爱。两位老师轮流每天亲自跑到宿舍督促学生去教室上晚自习,所以整个班级的学风和学习成绩都特别好。“我们的老师真的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尤其项老师和张老师,平素总是对我们嘘寒问暖的。过元旦,她们甚至会把自家的煤气罐和锅灶通通搬到我们宿舍,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面和馅,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

“我们学校虽然是工科院校,但校学生会总会不时的联系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到学校来开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很丰富,涵盖文学、艺术、摄影、音乐等。我就听过音乐指挥家郑小瑛及作家赵大年等来我校做的专题讲座,开阔了眼界,很受益。”

三十年过去,那些紧张激昂而又温馨多彩的日子,张长献依旧记忆犹新。

母校严谨务实的学风,让张长献和同学们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老师对学业的严苛尽责和对学生的慈爱呵护,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张长献说,这些对他后来的工作和创业大有脾益。

 

一拖·双向选择

“我更注重企业效益、技术研发这方面”

 

“我是农村孩子嘛,想着离家近点,能赶紧上班帮帮家里面。”思量过后,张长献毕业选择回河南老家。

作为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的诞生地,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拖)是无数机械学子向往的地方,张长献也不例外。借助大学时期在一拖有实习经历的优势和自己过硬的专业基础,他成功入职中国一拖,这一待,就是十四年。

来到一拖的第一个年头,作为实习生的张长献是在车间里度过的。“我觉得要搞技术的话,在一线实习一年接受锻炼特别重要。”回首过往,他感慨道,“刚毕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本分一点,踏实一点,不要好高骛远,要从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做起,基础打牢固了,以后才有可能起高楼。”

技术研发,是工作的主基调。在一拖下属的这家研发和制造环卫专用车的公司里,张长献通过一个个产品的技术突破,逐渐站稳了脚跟。期间,他所在的团队与一拖的技术中心联合开发的一款产品还获得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谈起这一荣誉,张长献谦虚地说,“其实一拖每年都会提捡一些产品到省里去进行鉴定、参与评奖,当时我是主要参与人,所以那个奖上就有我的名字。”

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张长献有了想自己干点事情的想法。迷茫,苦恼,但跃跃欲试。干好了就干好了,干不好也没啥遗憾。决定了,辞职!

 

辰汉·守正出奇

“我们总是想让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要”

 

“辰汉”,是张长献为新公司取的名字,从“星辰”和“霄汉”这两个意象中各取一字,组合而得。为什么选了这两个字呢,往小了说,是喜欢、顺口。若要深究的话,就是希望团队能有长远的志向,勇于面对时下的困难,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下海创业后,张长献才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离开了一拖的平台,很多资源没有了,啥都要靠自己去打造,做任何事情都变得很不容易。好在他和他的团队成员都很冷静务实,努力从小处干起,一点一点实现了初步的积累。

但总想干一票大的!

寻寻觅觅整整四年,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张长献了解到甘蔗收割机这个产品,既有技术含量,又是朝阳产业,值得去做。

万事开头难。

张长献团队来到广西实地了解市场行情后,回到洛阳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研制机器。五个月后,两台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新鲜出炉”,立马被拉到广西崇左扶绥县做试验性收割作业。不得!收割效果不理想,张长献失望地拉着“宝贝”回家了。

接下来是一轮兴奋的改进设计和制造,再赴广西作业,还是不得!他们又做了一年的重复工作,照旧不得!

事不过三,悲观失望情绪达到极点。时间和金钱都扔进了这个无底洞里,团队中有人退出了,张长献也决定放弃这条路了。

歇了几个月,身心都得到了平复。可不知是怎么,甘蔗收割机总在张长献的脑海里萦绕。那年冬天很冷,单位里没有暖气,没有空调,他便在宾馆开了个暖和的房间,把团队召集在一起,商量着到底要不要接着做甘蔗收割机。“不光是我不甘心,大家其实都不甘心,反正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我们就想着卷土重来,再试一把。”全票通过,满血复活!

细细数来,从2008年到2015年,辰汉科技共经历了八年六轮的试制改进。回忆过往,张长献坦言,“当时身在其中,就算再苦,在吃苦的过程中也没啥感觉。但是同年代进到这个行当里的很多企业却没熬过来,破产了,放弃了。”遵循科学的规律,运用专业知识,不投机取巧,是张长献团队成功的原因。

人们都说机械行业难,它难就难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点一点攻克技术难关,才能冲破黑暗,迎来曙光。

 

辰汉科技向贫困地区捐赠甘蔗收割机


祝福·踏实本分

“我们学校的学风非常好,农大学子有特质,很务实”

 

如今,在南方蔗区广泛流传着几句顺口溜——“收蔗用辰汉,干活不出汗”“洛阳辰汉,买了就赚”,这些都是张长献的“甜蜜事业”结出的甜蜜之果。

“我没有改行,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做机械行业,大学时学到的知识对我帮助很大。”他说,“我们学校的学风踏实严谨,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吃苦,不管在哪个地方工作都很踏实,都能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

采访的最后,张长献再三嘱咐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并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培养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我们学校能把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发扬光大,祝愿农大发展得越来越好!”



2015年以来,校友办共计组织近200小队/学生志愿者,600余大学生,参与寻访校友活动,走访/云寻访600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行各业校友,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孙泳琳   传播19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